(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 阅 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7题。(20分) ①有关克隆技术的报道,在国际舆论界引起了一场热热闹闹的大讨论。 ②反对发展克隆技术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如果克隆出希特勒,那可不得了!其实这是“杞人忧天”的一种思维模式。“人”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两重性质,而更重要的是人的社会性。德国之所以会出现希特勒,这既和当时德国的内部情况有关,也和二次大战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状况有关。一些生物学家认为即使对“生物的人”而言。克隆技术充其量也只能制造出类似的复制品,绝不可能不走样地“拷贝”出与供核亲本各个方面都惟妙惟肖的人体,所以,克隆希特勒是不可能的。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认为通过无性繁殖复制的人体,将彻底搞乱世代的概念。他们与细胞核的供体既不是亲子关系,也不是兄弟姐妹的同胞关系;他们类似于“一卵多胎同胞”,但又存在着代间年龄差。这将造成伦理道德上和法律的继承关系上的无法定位。所以要“防止复制人的工作,我们中国科学家绝不能做这方面的事。” ④我认为这是真正的“因噎废食”。其实在伦理学上提出新问题的,首先是“试管婴儿”。因为这带来了“遗传母亲、孕育母亲和养育母亲”以及“遗传父亲和养育父亲”的家庭关系复杂性。但是据报载,自1978年9月英国第一例试管婴儿路易·布朗诞生以来,到1985年,试管婴儿的总数已超过700万人。虽然已出现了某些伦理纠纷,但并没有出现对社会发展造成严重障碍的伦理纠纷。更何况,“克隆婴儿”与试管婴儿相比,其家庭关系的复杂性还有所降低。 ⑤反对发展克隆技术的又一个理由,是说克隆技术仅是“复制”生物的遗传信息和机体,而有性繁殖将出现基因的新组合,因而克隆技术将终止人类多样性进化的可能,也就终止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导致人类自身的毁灭。 ⑥其实在“进化”式“发展”的概念中,有两重含义:基因的重组,的确会出现多样化的变异,但是这种变异不一定是正向变异,也可以是逆向变异。所以,生物包括人类的进化,还要通过选择,即筛选出有利于生存发展的变异。过去,这种筛选是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而现在通过基因改造,就可以通过克隆技术来促进人类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所以,这并不会妨碍人类多样性进化。 ⑦从理论上讲,只要人的基因结构相同,应该可以发育出和亲本高度相近的复制品。但这仅仅是理论,完全可能的是,在核移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很难丝毫不受到损伤,导致发育出来的后代是有重大缺陷的个体。所以,我的担心,并不是技术进步将可能出现什么“最可怕的事情”,而是担心由于技术不够进步而制造出许多畸形儿。但是技术不够进步的问题,只能由发展技术,亦即通过试验来解决。所以,我不赞成禁止克隆人的研究,但的确认为要慎重地对待这类研究,至少要有足够多的动物试验作为先导。 ⑧克隆技术的出现,是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大突破,有些人甚至将之与物理学里原子能的发现相提并论。科学的重大发现和重大发明,应该激起人们的欣喜,我们应该庆幸人类又掌握了可以为人类谋取幸福的一种新技术。但是克隆技术的出现,却引来一连串“天将要塌下来”的担忧。支持这种怪论的不仅有宗教界人士、哲学家、某些缺乏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甚至还包括某些生物学家、医学家以及某些行政管理人员。这才是真正的咄咄怪事! ⑨究其原因,在于在西方某些国家中,的确存在并广泛传播着一种“反科学主义”思潮。在这些人看来,科技的进步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危险的事情,最好是倒退到那种“清静无为”的原始时代去!产生这种思潮的原因,在于人类对某些科学技术成果用之不当,产生了对人类的危害。但是反科学主义思潮的鼓吹者却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不加分析,笼统地归咎于技术的进步。 ⑩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一是人类要学会控制自己,如抑制战争狂人,但不是抑制科技的进步;二是要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从而做到既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正面效果,又使由于技术的不完善而出现的负面影响得以消除。 1.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第③段起始句的内容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请从第②-⑤段中概括出舆论界反对克隆技术的主要理由。(3分) (1)会出现与供核亲本完全一致的人体;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作者认为反对发展克隆技术是“杞人忧天”,作者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第④段中“因噎废食”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4分) A.克隆技术不可能克隆出完全一致的社会的人。 B.“克隆婴儿”比“试管婴儿”在伦理道德与法律关系上要简单得多。 C.克隆技术虽然妨害人类多样性进化,但不会导致人类灭亡。 D.运用克隆技术对基因进行选择改造,可以促进人类向更有利方向发展。 E.反对克隆技术的背后是西方“反科学主义”的思潮。 F.只要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就能消除克隆技术的负面影响。 6.请就本文作者的见解,为“克隆人”技术写一份说明书。(4分) 7.中国目前的态度是“反对生物性克隆,赞成医药性克隆”,你以为如何?请说说理由。(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8—14题。(20分) ①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在书本上看到过他的名字,但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是为了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是为了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②柳永是福建北面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经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的音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当作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家,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③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的姓名也没有,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弄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统统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松子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出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的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就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理想中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他915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却只有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④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有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8.请写出第①段中所引诗句的出处。(只要写出一个)(2分) 诗句:杨柳岸,晓风残月 篇名《_________》 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篇名《_________》 9.对第②段中列举各种各样“被扭曲了的人”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说明柳永没有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 B.说明把从政当人生目标就会被扭曲。 C.突出柳永的文学成就来自市井深处。 D.突出柳永与众不同的成才成事经历,, 10.第③段中“成才成事的辩证道理”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 的关系上。(2分) 11.诠释第③段中加点(画线)词语的含义。(3分) (1)“一个世界”:__________________。 (2)“另一个世界”:__________________。 (3)“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__________________。 12.第③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3.文首说“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文末又说历史记住了柳永。你认为前后文意是否矛盾?说说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依据本文内容,写一段柳永生平简介。(100字左右)(4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4句)(4分) 15.(1)泾流之大,_____________,不辨牛马。(《秋水》) (2)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借书满架,_____________,冥然兀坐。(归有光《项脊轩志》) (4) 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5)《与朱元思书》中抒发作者志趣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6—18题。(8分) [甲] 登岳阳楼 杜 甫 [乙]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注释][乙]诗写于高宗建炎二年秋。靖康之变发生,宋代诗人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变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天涯沦落。诗人在逃难三年之际,登上了名胜岳阳楼。这一年,诗人年仅39岁。
16.从内容分析,上面两首诗都属于,□□(题材)诗。(1分) 17.下列对两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杜诗的颔联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尽的景象十分逼真的描写出来。 B.两首诗意境开阔苍凉悲壮,感叹国家多难却又豪情满怀,“不以己悲”。 C.杜诗的“凭轩”与陈诗的“登临”都抒写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感伤之情。 D.两首诗写作背景相似,题材相同,所营造的意境都源于诗人远大抱负。 18.有人评说杜诗的意境在陈诗之上。你以为如何?请分析说明。(5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15分) 史料:汉文帝十年,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 臣光曰:李德裕认为“汉文帝诛薄昭,断则明矣,于义则未为安也。秦康送晋文,兴如存之感;况太后尚存,唯一弟薄昭,断之不疑,非所以慰母氏之心也。”臣愚以为法者天下之公器,为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夫薄昭虽素称长者,文帝不为置贤师傅而用之典兵;骄而犯上,至于杀汉使者,非有所恃而然乎!若又从而赦之,则与成、哀之世何异哉!魏文帝尝称汉文帝之美,而不取其杀薄昭,曰:“舅母之后,但当养育以恩而不当假借以权,既触罪法,又不得不害。”讥文帝之始不妨闲昭,斯言得之矣。然则慰母心者,将慎之于始乎!
19.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3分) (1)文帝不为置贤师傅而用之典兵 典( ) (2)魏文帝尝称汉文帝之美 美( ) (3)讥文帝之始不妨闲昭 闲( ) 20.下列加点词与“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中“丧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布衣)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C.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 D.乃使其从者衣褐 (衣)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乃 ①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 ②见渔人,乃大惊 B.而 ①文帝不为置贤师傅而用之典兵 ②惑而不从师 C.所以 ①断之不疑,非所以慰母氏之心也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得 ①斯言得之矣 ②览物之情得无疑乎? 2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断则明矣,于义则未为安也。 (2)然则慰母心者,将慎之于始乎! 23.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4—27题。(13分) 洪渥传 曾巩 洪渥,抚州临川人。为人和平。与人游,初不甚欢,久而有味。家贫。以进士从乡举,有能赋名。初进于有司,连辄出;久之乃得官。官不自驰骋,又久不进,卒监黄州麻城之茶场以死。死不能归葬,亦不能返其孥。里中人闻渥死,无贤愚皆恨失之。 予少与渥相识,而不深知其为人。渥死,乃闻有兄年七十余,渥得官而兄已老,不可与俱行。渥至官,量口用俸,掇其余以归,买田百亩,居其兄,复去而之官,则心安焉。渥既死,兄无子,数使人至麻城,抚其孥,欲返之而居以其田。其孥盖弱,力不能自致。其兄益已老矣,无可奈何,则念辄悲之。其经营之由不已,忘其老也。渥兄弟如此,无愧矣。渥平居若不可任以事,及至赴人之急,早夜不少懈。其与人真有恩者也。 予观古今豪杰士传,论人行义,不列于史者,往往务摭奇以动俗;亦或事高而不可为继;或伸一人之善而诬天下以不及。虽归之辅教警世,然考之中庸或过矣。如渥所存,盖人人所易到,故载之云。
24.本文从“为人”、“□□”、“□□”等方面记叙了洪渥的事迹。(2分) 25.下列句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洪渥)忘其老也 B.(洪渥的兄长)力不能自致 C.(曾巩)乃闻有兄年七十余 D.(有司)官不自驰骋 26.洪渥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曾巩主动替他作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7.有人评价曾巩叙事“看似平易”却“有深思”。请结合本文内容加以鉴赏评价。(5分)
二 写 作(70分)
28.年初,央视曾直播“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表彰大会,被表彰的有水稻之父袁隆平,有警界英雄任长霞,也有捐肾救母的田世国。今年是作家安徒生诞辰200周年,有媒体评论说:安徒生的灵魂飞翔了二百年,他的作品“感动”人类二百年。 其实,每一份感动都有它的渊源,每一次感动都有它的理由。请结合你曾有过的感动,以及你对感动的认识,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以下内容只有回复后才可以浏览 一、(80分)
(一)(20分) 1.反对发展克隆技术的另外一个理由(2分) 2.(2)造成伦理道德上和法律的继承关系上无法定位 (3)终止人类多样性进化的可能(3分) 3.“人”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两重性质,而更重要的是人的社会性。克隆技术只能克隆出“生物的人”,所以担心是多余的(2分) 4.因为克隆技术可能造成伦理上的纠纷就彻底否定克隆技术(2分) 5.C(不会妨害) F(消除科技的负面影响)(4分) 6.克隆人技术是通过无性繁殖复制人体的技术,克隆人技术能够借助基因改造来促进人类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4分) 7.要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应该利用科技成果造福人类,将负面作用消除到最低程度(3分。分析2分,表达连贯、得当1分) (二)(20分) 8.雨霖铃(蝶恋花)(2分) 9.D(2分) 10.一个人要处理好文学才华和艺术天赋 外部世界(2分) 11.(1)理想的世界 (2)现实的世界 (3)通过奋斗创造出的世界(3分) 12.比喻,形象地说明虽然命运有时并不按个人的意志发展,但人却可以利用环境,把握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3分) 13.不矛盾,因角度不同。前者从社会地位的高下,权势的轻重来衡量;而后者是从文学成就以及文学价值(有功于民)来评判(4分) 14.柳永是福建崇安人,30岁左右便到京城求取功名,经历了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但并未谋取到官职。在政治上碰子钉子后,柳永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从而成就了他的文名和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4分) (三)(4分) 15.(1)两涣渚崖之间 (2)海上明月共潮生 (3)偃仰啸歌 (4)庄生晓梦迷蝴蝶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四)(8分) 16.咏怀(1分) 17.B(2分) 18.要点:两首诗都写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怀古伤今,苍凉悲壮。但杜诗内容更丰富,思想更饱满。即使在身老病重、孤舟漂泊之际仍心系国家,而陈诗侧重表现逃难之危境,吊古之悲情,以“老木苍波”喻“己悲”之愁绪(5分) (五)(15分) 19.(1)统帅,掌管 (2)德政,美德 (3)搁置,使空闲、悠闲(3分) 20.D(2分) 21.B(2分) 22.(1)文帝决断是正确的,在情义上却有不妥 (2)这样看来,希望慰藉母亲的心,那么就要从开始的时候就谨慎小心啊(6分,各3分) 23.要点:任人唯贤(唯才是用)(2分) (六)(13分) 24.为官 为弟(待兄)或与人(2分) 25.C(2分) 26.洪渥做了“人人容易做到”而实际上又很少有人做到的事 表彰洪渥,教化世人(4分,各2分) 27.要点:本文从谦和的思想风貌、兄弟友爱以及待人有情义等方面记叙洪渥生平,刻画洪渥形象。事迹虽然平凡,但精神感人。文末更以“古今豪杰土传”的批评,点明文旨。文章朴实平易,虽无惊人之语,却感人至深,发人深省(5分。“平易”具体表现2分,“深思”具体反映2分,揭示“启发性”1分) 二、(70分)28.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