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5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09-25 |
教学目的:
1.理解孔子“仁”的内涵及其对于生命的尊重。
2.明确现代社会中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3.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常识。
教学重难点:感受语言,理解孔子“仁”的内涵。
教学方法:质疑、评析。
教学课时:1-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谈社会责任感的时候说到“鸟兽不可与同群”,人的社会性属性决定了人是不能脱离他人而存在的,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只能是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永远没有实现的可能。我们理应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做贡献,理应积极地入世。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那么,人与人之间怎么才能和平相处呢?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无法逃避的、必须得以较好地解决的问题。孔子的思想正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
二、知识梳理
1.3分钟自由朗读,比一比,谁记得句子多。
2.翻译一些重要的句子。
①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⑤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⑦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勾注一些重要的字词句。
实词:克、归、由、目、敏、怨、言、病、方
虚词:其、以
通假字:知、错、乡
特殊句式:富哉言乎!(主谓倒装)
仁以为己任。(介词宾语前置)
三、“领悟‘仁’的思想,说出‘仁’的内涵”,把握文本思想。
人们一般都承认,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按照《说文》的解释,“仁”字,是会意字,从人,从二,是亲的意思,也就是说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礼记·经解》说:“上下相亲谓之仁。”孔子自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也就是说,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道”,而以德为学说的根本依据,以仁为处世为人的依归,而存身于六艺之中。可见“仁”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
1.“仁”的内涵
①即“仁爱之心”,就是要“爱人”;
这是樊迟问仁时孔子的回答,比较接近“仁”的定义。樊迟问仁时同时还问“知”,孔子回答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可以翻译为“用正确的替代错误的(举直错诸枉),就可以改正错误(能使枉者直)。”
那什么是正确的(直),什么是错误的(枉)?很简单,礼,是正确的,是“直”。非礼、失礼、乱礼、坏礼,都是错误的,也都是“枉”。
“举直”而“使枉者直”属于“仁”,知道什么是“直”属于智,“举直错诸枉”是仁智之事。
② “爱”以“亲亲之爱”为本。
2.“礼”和“仁”的关系:
“仁”为礼乐之本;礼是外在的规范,仁是内在的自觉。
【补充阅读】
①.“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孔子认为我们之所以要有礼要有乐,就因为人们有爱心。爱心是需要表达的,表达的方式就是礼和乐。
②.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显然礼乐的根本就是“仁”也就是爱心。有没有爱心是每个人自己的事。能不能实践礼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这就叫“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因此礼坏乐崩决不是礼乐制度出了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性出了问题,人心出了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找回爱心让世界充满爱。
3.如何做到“仁”
从自己做起:
①态度上,“我欲仁”;
②自处上:“克己复礼”;
③处世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消极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积极的)
④具体实践上(补充):讲原则,讲分寸
【补充阅读】
原则:
或曰:'以德报德,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 道德修养
↓ 处世行为
宰予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论语?雍也篇》
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分寸:
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曰:“不得中行(1)而与之,必也狂狷(2)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4.“仁”的价值
①“仁”的利害关系: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当权者以“仁”“知人”,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②因此,我们应当“仁以为己任”,甚至“杀身以成仁”。
四.拓展,“仁者见仁”,说出我们身边的“仁”。
人们对孔子学说有种误解,认为孔子学说扼杀个性,否定自我。这是完全错误的。从伏羲氏开始,中国文化就是以人为世界的主体,而以天地万物为客体,对天地万物的考察都是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这是对人在宇宙之中的地位的认定。但是,是不是人就高于天地万物呢?不是,我国古人把人看作与天地万物齐同的平等关系,所以,天地人合构成“三才”,人要爱万物。其次,从人的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来看,孔子学说中的“推爱”,也必须先有自我爱恶欲的体认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体系中体现的非常明确,如果没有修身(自我的修养),根本谈不到其他。所以,杜维明先生说孔子学说是“为己之学”。人不爱己,怎能爱人?人不自尊,怎能尊人?所以,在人己关系中,孔子学说并不是强调牺牲自我。
“仁”是治国从政、修身齐家的根本的思想要求,而仁道的实现要靠“克己”,这实际上就是对“仁”的实施方法的概括解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对其方法的更为具体的解说。孔子认为“仁”字说起来容易,但是“为之难”(《颜渊》),有了这一解说就使得“仁道”具有了非常强的可行性,也可以说它架通了从现实到理想的桥梁,因此,它就具有了相当重要的意义,要处理好人己关系必须推己及人。
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又能看到哪些“仁”,和“不仁”,是否有时候该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来衡量一下
五.拓展与训练。
1.观看视频:百家讲坛 易中天《诸子百家之儒墨之争:孔子的药方》
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
2.完成课练
板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仁”的内涵
①即“仁爱之心”,就是要“爱人”;
② “爱”以“亲亲之爱”为本。
2.“礼”和“仁”的关系:
“仁”为礼乐之本;礼是外在的规范,仁是内在的自觉。
3.如何做到“仁”
从自己做起:
①态度上,“我欲仁”;
②自处上:“克己复礼”;
③处世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消极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积极的)
④具体实践上(补充):讲原则,讲分寸
4.“仁”的价值
①“仁”的利害关系:
②因此,我们应当“仁以为己任”,甚至“杀身以成仁”。
公开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课稿
robve 2009-5-10
高二《语文》必修课教学已经结束,选修的“选”有无穷的空间。而我十分看重《先秦诸子选读》。现代中国因为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思想和文化的传统正处于放逐、迷失之后的恢复时期。我们不得不时刻反思,我们现在到底应该信仰什么?我以为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是不应该被放弃的,且应该体现在全民基础教育之中。因此,引导中学生阅读先秦诸子就有文化传承的意义。
而且,先秦文化以及《论语》《孟子》等的精神并没有在我们当下的文化生活中消失,应该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我们国家的政治政策之内,这只需要我们正本清源,略做引导就可以明了,可以弘扬。这是前一时期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于丹教授讲《论语》大受欢迎的原因。不管我们的祖国过去经历了什么,先秦诸子作为思想文化先驱,他们的脉搏始终在中华大地跳动。
接触《论语》,首先要解决语言障碍。但我希望学生能够在比较古今汉语的异同的同时,领悟孔子课堂的随意与活跃气氛,学习谈话艺术,把握思考与学习的方法。所以我不仅要求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句,还要求学生们能熟悉一些精彩语句。我设置的第一个重点就是“感受语言”。
本课辑录的《论语》段落有个核心问题,“仁”。孔丘老师的学生都纷纷提问,孔丘老师也一一回答。但“仁”的内涵是什么?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任何定义都是片面的。对此我做了由内而外的系统分析。用质疑、评析的方法,把课文按系统顺序进行重新编排串讲,并借助一些补充的材料,让学生们对“仁”有感性的认识,理性的把握。为此,我设置的第二个重点是“领悟‘仁’的思想,说出‘仁’的内涵”。
经典重读,经典的当代性是不可不考虑的,“仁”只是孔子的“仁”吗?在今天,还有“仁”吗?看看我们自己,看看我们周围,看看我们的国家政治纲领,我希望学生能够指认现在生活中的“仁”与“不仁”。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一直存在,且无所不在。组织课堂讨论,由学生说出,可多可少,可深可浅,训练我们的课堂语言表达。“仁者见仁”,这是我设置的第三个教学任务。
课后布置两个课外作业,一是观看相关专家的讲座视频,深化认识。二是完成课练,巩固基础知识。为了应对高考,有必要在课外更多地接触《论语》,并建议学生搜索查找更多相关文章自行阅读。超越应试教育的藩篱,让先哲的思想甘露真正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补充阅读
【原文】“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译文】礼呀礼呀,难道就是玉器和丝绸?乐呀乐呀,难道就是金钟和皮鼓?
【评析】也就是说:礼难道就是礼物,乐难道就是乐器?当然不是。那是什么?是仁,是爱。这点在孔子那十分明确。孔子认为我们之所以要有礼要有乐,就因为人们有爱心。爱心是需要表达的,表达的方式就是礼和乐。比方说父母去世要披麻戴孝守丧三年,就是为了表达爱心。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
【评析】这段话中阐述了“仁”与“礼”和“乐”的关系。仁,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礼和乐,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礼和乐,都要建立在仁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如果说,“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那么,“仁”则是这个核心的基础。
【原文】宰予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1),期(2)可已矣。”子曰:“食夫稻(3),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4)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予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篇》
【注释】 (1)钻燧改火:古人钻木取火,四季所用木头不同,每年轮一遍,叫改火。 (2)期:音jī,一年。
(3)食夫稻:古代北方少种稻米,故大米很珍贵。这里是说吃好的。 (4)旨:甜美,指吃好的食物。
【译文】
宰予问:“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孔子说:“(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宰予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宰予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子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评析】
这一段说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予之间,围绕丧礼应服几年的问题展开的争论。孔子的意见是孩子生下来以后,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丧。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批评宰予“不仁”。其实在孔子之前,华夏族就已经有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经过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道德制度化,一直沿袭到今天。这是以“孝”的道德为思想基础的。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评析】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与“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忠”,为“忠”以行“恕”。“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
原则: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 '孔子说:'那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论语?宪问第十四》
【评析】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付出的不仅是自己的代价,还有子孙的幸福。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
孔夫子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原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译文】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在天下能推行五种美德,就算是仁了。”“请问是那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恭敬待人,人就不会侮辱你;宽厚待人,就会有广泛的朋友;为人守信,别人就会信任你;行为勤敏,容易获得成功;以恩惠之心待人,能很好地使唤别人。
【评析】恭敬待人,别人则恭敬待己,尊敬别人就等于尊敬自己;宽厚行事,就能得到别人的拥护,刻薄待人,就会遭人反对;诚实守信,就会得到别人的认知,言而无信,就会被人离弃;做事勤敏,就容易成功,散漫懒惰,将会一事无成;施惠于人,就会得到别人的效力,只顾私利,就会成为孤家寡人。
【原文】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评析】孔子把“仁”和人的朴素气质归为一类。这里首先必须是刚毅果断,其次必须言行谨慎,这样就接近于仁的最高境界了。这一主张与孔子的一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 道德修养
↓ 处世行为
【原文】宰予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论语?雍也篇》
【译文】宰予问道:“一个仁人,告诉他说:‘井里有一位仁人’,他会照着跳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去井边救人,但不能自己也陷进去。人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无理愚弄啊。”
【评析】孔子说,怎么会这样呢(何为其然也)?意思就是怎么可以这样假设呢?孔子接着说:对于君子,可以要求,不能陷害(可逝也,不可陷也);可以欺骗,不能愚弄(可欺也,不可罔也)。当真有人掉进井里君子肯定要救。但你不能故意弄个人到井里,然后把君子也弄进去。这就是陷害。你也不能哄骗君子说井里有人。等他下去了你又看他笑话。这就是愚弄。再说了,救人也未必一定要跳井还可有别的办法嘛!总之对君子你只能实事求是不能设套。
【原文】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注释】 (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评析】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原文】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原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分寸:
【原文】 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 (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原文】 子曰:“不得中行(1)而与之,必也狂狷(2)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 (1)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2)狷:音juàn,拘谨,有所不为。
【译文】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评析】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