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金黄的稻束》教案1
作者:   上传者:liweiyan  日期:09-09-07


 课题 《金黄的稻束》 课堂类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形象入手,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  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 
教学方法 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 学法设计 研究讨论——分析归纳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二、简介诗人  
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她与杜云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  
三、朗诵课文  
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  
多种方法练习朗读,  
四、初步理解内容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些诗句中看出。  
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  
五、研读诗歌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标出既让你喜欢有令你难懂的诗句,小组讨论,交流。  
(一)问题探究 
1、“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 
“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 
2、诗人是如何将“诗”(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融合在一起的? 
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一种更为感人的力量。在具体写法上,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直接比为“母亲”,或是直接比为“雕像”,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来回闪动,展开联想和沉思。它们在诗中同时存在,相映成辉。读后,黄昏收割过的田野里“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像静默的雕像一样令人难忘,而母亲的疲倦、母亲的无言的坚忍和美丽又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的无尽的沉思。值得称道的还有这首诗的语言,它们不仅很美,而且富有雕塑的质感和深长的意味。 
3、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但为何不给人零乱、费解的感觉? 
这得益于诗人意象创造的技巧圆熟,尤其是组织得非常和谐。它在跳跃的地方都作有机的过渡,用一根无形的线索把数个意象贯串起来。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一个跳跃,却又写起了“皱了的美丽的脸”的“疲倦的母亲”。从稻束到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但其中用“我想起……我看见”作了暗过渡,所以虽然跳跃,却不感突兀。在省略中我们能感到诗人在这里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暗示:全诗把“稻束”与“疲倦的母亲”连了起来。这联结的线索就是由诗人对那个一切都被颠倒了的社会中的一个社会问题的认识引起的,即为什么劳动者却是贫穷者,对社会贡献得越多,自己却丧失得越多。诗人把这些对社会的认识,通过稻束──母亲──思想这样一根艺术线索贯穿起艺术形象,表现了出来。 
(二)语言品味 
1、有“声”有“色”的语言 
这首诗由于独特的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而使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调。在技巧上,它一方面体现了现代主义具体意象和抽象观念的叠加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也沟通了古典诗歌对意境的要求,体现了对传统的情境关系的重视。而三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有“声”有“色”的语言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2、融合传统与现代经验的意象 
诗中的意象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以强烈的主观态度对实存的生活形态作具体描述,如“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收获日的满月”“高耸的山巅”;第二,通过诗人的感官转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具体感知的形象,如“历史”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无论哪种方法所形成的意象都具有独创性,而且它们也是通过诗人心理的印证或想象才得以实现的。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创造,吸收了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的经验,并且有所融合、创造。 
分类作业 A类:熟练朗读课文 
B类:理解诗歌主题。 
预习布置 第五单元 
板书设计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母亲 
课后反思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郑敏《金黄的稻束》阅读练习及答案
《金黄的稻束》《地之子》《半棵树》《边界望乡》ppt课件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金黄的稻束》《地之子》《半棵树》《边界望乡》练习题
《金黄的稻束》mp3音频朗读
《金黄的稻束》导学案
《金黄的稻束》说课稿
《金黄的稻束》教学设计2
《金黄的稻束》ppt课件4
《金黄的稻束》ppt课件3
《金黄的稻束》ppt课件2
现代诗歌二首《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金黄的稻束》教案2
现代诗歌二首《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金黄的稻束》教案1
《大地的歌吟》(河床、金黄的稻束、半棵树、边界遥望)教案1
郑敏《金黄的稻束》原文阅读
《金黄的稻束》赏析
《金黄的稻束》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