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检测题(期中)
|
|
作者:pz.tt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4-22 |
作者EMAIL:dzktswx@136.com
高一语文必修三检测题
第I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搭讪(shàn) 瘐毙(yǔ) 打烊(yàng) 油腻(nì)
B.寒伧(chen) 蹩进(bì) 丛冢(zǒng) 佳肴(yáo)
C.褴褛(nì) 契约(qì) 竦然(sǒng) 悭吝(jiān)
D.亲昵(nì) 靓妆(liàng) 颓然(tuí) 迸发(bèng)
2.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黯淡 惊骇 打盹 鞠躬尽瘁 B.琐粹 国籍 褪色 无精打彩
C.租赁 感概 起讫 首屈一指 D.赋于 伸张 魅力 委屈求全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面对行凶的歹徒,人们都在观望,致使受害者惨死街头。事后相关媒体对这种群体行为进行了强烈谴责,称之罪不容诛。
B.在地摊上买药要特别小心。鱼龙混杂的东西多得很。
C.你一旦进入了生活知识的宝库,就会感到又喜又惊,乐不思蜀。
D.我国国人——特别是农民,绿色意识怕是还停留在中古世纪——这并非耸人听闻之谈。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B.前不久,在加拿大召开的有20个国家、400多位科学家参加的第八届激光学术会议上,这两篇论文受到高度重视,给予了高度评价。
C.经过美国的接续轰炸打击,使阿富汗塔利班组织已基本土崩瓦解。
D.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
二、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5~10题(18分,每小题3分)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延熹元年,大司农陈豨举咨至孝有道,乃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咨乃谢病去。太尉杨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义。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嵩,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侯,咨不为留。嵩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簿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至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
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使薄敛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土并合,欲更改殡,祗、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时称咨明达。
(节选自南朝•范晔《后汉书•列传二十九•赵咨传》)
5、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就:到任
B、大司农陈豨举咨至孝有道 至:极
C、累迁敦煌太守 累:受连累
D、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躬:亲自
6、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咨乃谢病去 ③令敦煌曹嵩
②因请为设食,谢曰 ④欲令速朽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7、下列句式与其余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
B、迎路谒侯,咨不为留
C、必为天下笑
D、其为时人所贵若此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尉杨赐特辟 特辟:特地征召
B、所犯无状 无状:无法陈述
C、抗疾京师 京师:国都
D、祗、建譬以顾命 顾命:临终遗命
9、下列各句的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与讲议——请他参与讲论经典。
B、以病免还——因病被免职还乡。
C、妻子物余,一无所请——妻子儿女剩余的东西,没有提出要求。
D、即弃印绥,追至东海——就弃官不做,追赵咨而东海郡。
10、以 下对本文内容所做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第三段的叙述,表现了赵咨以孝事母、清廉俭朴、以仁治盗,以及淡泊名利的品行操守。
②第三段的叙述,表现了赵咨对盗贼富有同情心,乐善好施的为人。
③赵咨临终要求“薄敛素棺”,表现了他反对迷信、主张节俭的思想。
④赵咨临终要求“薄敛素棺”,表现了他思想明达,反对奢侈厚葬。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第二卷 (非选择题 共110分)
三、翻译。(6分)
11、把文言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
(2)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
四、诗歌鉴赏。(6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病 牛
李 纲
耕犁千亩实①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②?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注释]①实:果实,此处指稻谷。 ②伤:怜悯
12. 诗中的“病牛”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境界。
13.补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2)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李清照《声声慢》)
(4)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5) ,此时无声胜有声。
(6) ,不禁长江滚滚来.
五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给美丽做道加法
高汉武
就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一枚银币,突然的声响,惹得满教室的花朵晃动起来。
靠窗那排坐在最后的同学,弄碎了一块小镜子。
这是上午的第二节课,老师的讲述已停下来,同学们正进行课堂练习。有初冬的阳光从窗外涌进来,流淌在摊开着的课本上的字里行间。在教室的课桌间来回地踱步,看长长短短的七排秀发及秀发下亮晶晶的112粒黑葡萄,捕捉沙沙的写字声合成的音乐,男老师感觉到自己好像一位农民在田间小憩,擦汗的同时聆听着庄稼的拔节之声。
一个小姑娘心爱的小镜子摔坏了。
教室里低低地有了议论:
“臭美!扮啥酷呀!”
“上课怎么能照镜子?”
“活该受批评了。”
“看老师怎么办?”
老师没有言语,他有意无意地听着同学们的每一句议论。这些女孩子呀,全十五六岁年龄,作为旅游职中的新生,脸蛋身材口齿当初都曾经过精心挑选,一笑甜爽爽的,开了口也如一巢出窝的小鸟,三五分钟是静不下来的。男老师的心里笑着,他知道她们在等讲台上的反应。
其实,开始练习后不久,老师就看见那位同学悄悄摸出了小镜子。他看到她将镜片偷偷压在作业本下,写几笔作业就照一照。借着阳光,一只蝴蝶形的淡黄色的发夹舞动在她的前额,花季的脸真是漂亮。男老师想提醒她,但一时没有想好合适的话,现在经同学一催化,他忽然有了一种灵感。
他微笑着先开口问了一个物理问题。
“请说说平面镜的作用。”
“有反射作用。”这很简单,全班56个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
“是啊,”老师说,“同学们,几分钟前,我们教室里56位同学变成了57朵花,有一个同学借镜子反射出一朵;但是,镜中的花是虚的 ,镜片只能反射美丽,并不能增加美丽。要增加美丽或者让美丽面对岁月风霜的一笔笔减数,还是保持总数不变,我们唯一的办法是从另一个方面给它再一笔笔添上加数。这加数是指,我们一次次做进步的努力,一次次为自己的目标不轻言放弃,或者,一次次向我们的周围伸出自己的手……而此刻,对坐在教室里的你来说,帮助你增加美丽的是你桌上的书本。”
再也没有任何声音,一池吹皱春水再度平静。
当天晚自习时,照镜子的女孩在日记里写下了这么一句话----给美丽做道加法。
14、读第3自然段揣摸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6分)
(1)文中“亮晶晶的112粒黑葡萄”一句有何妙处?
(2)“男老师感觉到自己好像一位农民在田间小憩,擦汗的同时聆听着庄稼的拔节之声”表现了老师怎样的心情?
15、文中“反射美丽”和“增加美丽”中两个“美丽”的含义不完全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16、文章注意照应,篇末“再也没有任何声音,一池吹皱春水再度平静。”与“ ”一句照应。(3分)
六 读下面这段议文,完成17---20题
①古人知耻,勇于“忏悔”者不少。彩色戏曲艺术影片《包公误》中,有这么一场戏:包公错断了边关元帅狄龙谋杀太子一案后,先锋官、狄龙之妻段红玉也随之被召回府。经过包贵的一再劝阻和包公的细心查访,才发现这是一个错案。公堂之上,当着狄龙夫妇之面,包公亲自卸刑,要求包贵按法论罪,以儆百官。
②人的一生,不可能白璧无暇,一尘不染,有时会出点问题,事情的关键在于,要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线,“自我净化”,及时反省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自觉地清除龌龊的脏东西。可是我们有些同志,屁股不干净,自已不愿“擦”,还怕别人替他“擦”。或四处奔波,托人说情,开脱罪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或轻描淡写,隔靴搔痒地作一点自我“批评”,或徘徊犹豫,吞吞吐吐,下不了决心,怕“亮相”后丢人。其实,有错不改,走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那才真正会降低威信。“包公请刑”,并没有因此遭天下人耻笑,反使天下人觉得他执法如山,受到更大的依赖和爱戴,威信更高。
③斯大林说:“没有自我批评,我们的党就无法前进,就无法割开我们的脓疮,就无法消灭我们的缺点。”毛泽东同志也早就告诫人们: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我们的同志应该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勇于解剖自己,改正错误,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17.从全文看,第①段中\'忏悔”一词指的是____________。(3分)
18.第①段中“先锋官、狄龙之妻段红玉也随之被召回府”的后一个“之”指代的是__________。(3分)
19. 第②段中。“轻描淡写”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隔靴搔痒”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0.第②段中“可是我们有些同志,屁股不干净,自己不愿‘擦’,还怕别人替他‘擦’这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屁股不干净”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21.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七、表达能力训练。(8分)
22、根据下面内容,代该校团委会拟写一个“通知”的正文,不用写标题和落款,不超过34字。(3分)
4月7日下午,某中学团委会在该校第二会议室召集各年级团支部书记和委员开会。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说:“后天下午四点半支部还到这儿来开会。今天有两个年级的同学外出参观,人到得不齐,请互相转告一下。明天我们再出一个正式通知。到时候都要来,别迟到了。散会!”
正文:
23、用“我到过欧美”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2分)
北京是美丽的,我知道因为我不但是北京人,而且到过欧美,看见过许多西方的名城。
我到过欧美,
24、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3分)
C形的月亮/一个孤零零的字母/写在墨蓝色的天幕上
仿写:
八 、作文(60分)
等待是一种智慧,一种胸怀,一份情思……请以“等待”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蹩 bié 冢 zhǒng 褛 lǚ 悭 qiān 靓 jìng)
2.A(粹 碎 彩 来 概 慨 于 予 屈 曲)
3.D “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多指沉湎于某种快乐,应改为“流连忘返”。“鱼龙混杂”比喻优劣善恶等各种各样的人混杂在一起。“罪不容诛”指所犯之罪判处死刑都不足以抵偿,形容罪大恶极。
4.D 5.C 6.C 7.B 8.B
9.C 10.D
11①赵君名声很大,现在过 我界不见我,一定会被天下人笑话。②赵咨做官时很清廉简朴,计算时间支取薪俸,豪党害怕他的俭节。
12.参考答案:“病牛”实是无私奉献精神的化身;这两名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出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人的思想境界。
13.(略)
14、(1)用生动的语言点明班上56位同学,使同学们明亮的眼睛形象化。(2分)
(2)是一种辛勤劳动后的欣慰之情。(2分)
15、前一个“美丽”是指容貌好看,(1分)
后一个“美丽”既指容貌好看,又指内在的美(心灵的美,知识的渊博)(2分)
16、 “就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一枚银币” (2分)
17.承认错误
18.狄龙
19.把严重的问题轻轻带过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个比喻有错误的行为
20. 脱罪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
21.发扬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八、表达能力训练(8分)
22.(3分)正文:4月9日下午4时半在第二会议室召开团支部书记会议,请准时出席。
23.(2分)看见过许多西方的名城,所以,作为北京人,我知道,北京是美丽的。
24.(3分)仿写(参考答案)盘旋而上的山道,一条曲折有致的绸带,缠绕在青山之中或人形的雁群一个醒目的汉字“之”动在橘红色的云霞间。
【附 文言文译文】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父亲赵畅,做过博士。赵咨少时死了父亲,有孝顺的行为,州郡推举为孝廉,他都不到任。
延熹元年(158),大司农陈豨推荐赵咨说他极孝顺,有道德,于是(咨)升为博士。灵帝初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被宦官杀害,赵咨就称病辞去。太尉杨赐特征召他,叫他用幅巾为首饰,不加冠冕,进去与大家讲学。后来,举高第,几次升迁做了敦煌太守。后因病免职回家,亲自率领子孙种田餬口。
有一次,强盗晚上到他家打劫,赵咨怕惊动母亲,于是先到门外迎接强盗,强盗要求他准备饭食,他辞谢道:“老母八十岁了,有病需要治疗,家里很贫困,无隔宿之粮,请求多少留点衣服粮食。”妻子以外,一无长物,强盗都感到惭愧叹息,跪下告辞道:“我们太无礼了,不该侵扰贤者。”说完都跑开了。赵咨追出来送东西给他们,没有赶上。从此更加出名了。朝廷征拜议郎,称病不到,诏书责备,州郡用礼相迎,前后多次,不得已才去应召。
又拜赵咨为东海相。去上任时,经过荥阳,敦煌县令曹嵩,赵咨的旧交,也是孝廉,在路旁边候迎,赵咨不停留,曹嵩送至亭次,望着车辆的灰尘不能跟上,对主簿说:“赵君名声很大,现在过我县界不见我,一定会被天下人笑话。”于是丢下印绶,追至东海。见赵咨后,辞职回家。他被当时人所看重就是这样。
赵咨做官很清廉简朴,计算时间支取薪俸,豪党害怕他的俭节。做官三年,因病请求免职,征拜为议郎。带病到了京师,临终时,告诉他的故吏朱祗、萧建等,要他们采用薄敛素棺,垫以黄土,想使尸体速朽,早归后土,不要听凭子孙改变计划。
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儿子赵胤不忍心让父体与土并合,想更改殡葬之法,祗、建告诉他父亲的遣命,于是照办,当时人称赵咨是明达之人。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