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宁夏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3-27 |
2007年宁夏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实验的“四驾马车”——山东、宁夏、广东、海南,2007年新课程高考顺利地走出“开创之旅”。细观中国考试中心今年专为宁夏考生命制的全国语文考试题,其总体结构、风格、题量、难易度等,都与四省区适应性训练题和考前的模拟演练题没多大变化,考试内容和要求也都在《新考纲》规定范围之内。这就是新高考题出来,老师和学生没出现大呼小叫现象的主要原因。从这一点看出,这套考试题具有两个明显的新特点:一是在教学理念、方式和新考模“新旧”交替时做好平稳的衔接与过渡,不因为是“新课改”高考而使学生老师产生不适应感。虽然高考的本质是人才选拔,但高考试题对教学的导向功能是不容忽视的。二是对新课改精神的有效渗透和适度体现。既然是新课改实施的第一次高考,其对新课改理念和精神如何体现,不仅仅是对这次率先进入新课改实验的四省区课改成果的验证,更主要的还在于给以后渐次进入新课程教育的省市区对新课标精神的有效落实即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及其高考检测都起着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同时也为我国高中素质教育与高考选拔考试新试题的常模重建起着开启性作用。既然是新课改高考,试题就不能不关注选修模块的有效落实,不能不适度体现“三维”目标即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新课标的最大亮点是注重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新课改高考自然不能不对学生的探究性能力进行考查。这一些新课改理念和精神,在这套试题中都得到了有效体现,做到了“
旧”衔接自然、平稳过渡,在平稳中有变化、有创新,整体上是值得肯定的。
统观试题结构,还分一、二两卷,表面形式似乎没多大变化。但“内核”即试题内容及其张扬的理念却与传统题有了本质的变化。首先,试题明确标示“阅读题”和“表达题”,这就突出了语文重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训练思维的本质。这表面看是仅是多了一个术语而已,其实质是对传统考题来了一个颠覆。传统考题“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虽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但把语文教学支离破碎,引导成纯理论和各种技巧性的训练歧途。这套试题新模式虽不是开创性的“发明”(上海、福建等教育发达省市早就使用这种模式的试题),但对引导语文传统教学回归学习语言、训练思维的本质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将判断和修改错病句,成语辨析和运用等考题挪移到“表达”中的语言运用一块,安排更加科学,更符合语文学习和运用规律,既是这套考题的亮点,也是这套考题的“创造”,值得称颂。其次,突出新课标理念,注重学生对语言的理解、领悟和个性探究能力的考察。试题的最大创新是,将第I卷中分成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必考题无疑是每个考生都要做的题,选考题就是考生根据自己平时阅读的喜好和训练特长,选做自己最擅长的问题的考题,便于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优长,最大程度地考出最好的成绩。这既是对新课标注重学生阅读个性理念的有效体现,又是对新课程必修选修内容考查的有效落实,是“新旧”平稳衔接过渡的成功范例。第三,紧扣《新考纲》内容,既不超“纲”出题,也不刻板套用,处理灵活,既让老师和考生感到都在学习和训练范围之内,又感觉出乎“意料之外”,不会有因侥幸押中试题而产生的兴奋之感。说明类、议论类、文学类(散文和小说)、实用类(人物传记和通讯)四大常用文体样式的阅读文本在各自的位置只要复习训练到,哪种出现都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唯一感到遗憾的是,这套试题的选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的是《水浒“林冲见差拨”》文本,对选用人教社教材的考生很有利,而对选用语文社教材的考生则很不公平,因为人教社版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学过的同学自然对林冲的性格特点较为熟悉,而没学过的同学相比较而言就要吃亏一些。当然,如果学生平时有广泛的阅读,这道考题应该是没多大问题的。主观阅读题出题应该避免教科书所选近似内容出现,以给每个考生提供平等竞争的平台。
下面试对试题各题作具体解读和分析。
一、必考题现代文试题解读与分析:
1.命题点密 这道题所选文字,虽没注明作者和出处,但了解近年文坛争论焦点问题的读者都会有印象,这是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的手笔。这段文字很专业,它所关涉的是文学创作及文学评价标准的大问题。按照2007年高考大纲对这一题的基本要求,即能读懂说明性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行而言,这段文字本身就有些难了。文章的行文思路虽然非常清晰,阅读经验再薄弱的考生相信也能读明白。但理清作者的思路不等于读懂读透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明白思路和明白内容是两回事。简单说,要彻底读懂文章的意思,起码先得对文章所谈的针对性问题,“当代中国作家作品”有个大致的阅读了解,哪怕仅仅是从间接的书评、文学评论文章、文坛信息,抑或其它媒介中获悉的资料。当然,最好是读过一些当代中国作家作品,即便是一鳞半爪的阅读,仅留下点滴印象,可是突然一碰到该文章,其中所论述的问题就会一下子调动起曾经的阅读体会,也就从根本上印证了阅读留下的一些疑惑,理解文章中谈到的深刻问题就变得亲切了、近距离了。之所以说难,就是因为高三学生不仅没有广泛的阅读面,而且阅读通常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功利性地为应考而阅读了一些相关材料,恐怕没几个高三学生能心平气和、心态放松地去主动翻阅当代文学作品。三个题干就是围绕这个“难”来出的。
2.解题指津 第一题问的是“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缺少”和“外在”是关键词,如果没有“外在”做限制,“缺少”就既包括主观原因也包括客观原因了,有了“外在”,正确选项就只能是D,因为D中的“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都属于主观(内在)范畴。第二题正误判断,题干中的限定语“从原文看”,既出示了判断的范围也表明了判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选项中的四个答案可能都是原文中的信息,这里只要求你选出“正确”的一项,“正确”其实质的就是“主要”。相比较,C项是本质性的一条,因为决定其它三项现象或后果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作家主体的“正面精神价值缺失”。
以上两题主要考察的是考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能力层级C。第三题应该只属于形式性问答,“不符合原文意思”,即便没吃透原文内容,纯粹按照原文行文字样的比对也能判断个差不多,尽管要求考生不只要能找到原句子,而且还要能正确筛选变更后句子的基本意思变了没有。然而,本质上这道题就比上面两道简单多了。这道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答案是B。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完全可以概括命题认为什么这样出题的大致用意了,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用于以后高考教学的借鉴,切实提高考生的全面素质,这是我们分析试题的真正目的。
首先,阅读教学要面向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立足于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把课堂阅读和书本阅读,以及还停留在过去长期的应试教育所形成的狭隘的功利性摘章断句的阅读观彻底拆除掉,建立与学生心智成熟相关的生命阅读观。时代文化征候的倏忽变化,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价值倾斜,追名逐利导致的普遍性自我迷失现象等等,都要纳入到阅读教学中来,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辨析中明辨、整理、生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篇文章所体现的这一核心观念是鲜明的。
其次,由三个题干考查的内容可以看出来,有关“议论性”文章的阅读教学,可能有不同程度有陷入误区的嫌疑:第一是老师指定性阅读,可能面临着阅读面越来越狭窄,阅读越来越趣味化的问题。如此以来,阅读看起来很有广度,但实际上这个广度常常是受制于某一个方向的,因此,阅读面反而是窄了。比如老师一般会依据历年来高考命题者对这一阅读题的题材走向,把阅读的重点定位在文化、政治、经济、教育、国际时事等热点问题上,反而忽视文学类文章本身能体现综合信息的功能,使得阅读追逐热点有余而回顾恒定的人生价值不足。第二是在“议论性”文章的微观教学上,有时或许过分信赖课标三言两语的要求,把“议论性”文章看得太简单,总认为学生能基本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就够了,考点可能只涉及到“思路”就止住了。应该说这样的把握基本上是准确的,因为一般的“议论性”文章都具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特点,但要真正做好后面的题,仍然涉及到对内容的深层理解,而不仅是表面形式问题。比如这一篇文章,我们当然也不宜随意地放大它提供的某些信息,但对它已经显示出来的内容方向也应该引起必要的警觉。该文章探讨的“当代中国缺少伟大作家”问题,其实探讨的并非只是经典作家经典作品的性质问题,恰好,当代中国作家创作过程中一些鲜见的“缺失”现象才是本文的论述重点。这表明在给学生进行阅读引领时,面要打开,不见得非要死盯“四大名著”之类经典文本,广泛及时地涉猎当下非经典性文本,也同样能磨砺学生的鉴赏力和综合阅读能力乃至价值观的培养。
二、古代诗文阅读题解读与分析
(一)文言文阅读题分析:
1.命题点密 这道题选《新唐书∙韦丹传》作材料,文体仍是人物传记,与往年没有变化,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设置的3道客观题(单项选择)和1道主观题(文言文翻译)的回答来考察学生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即能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能准确地疏通文句,概括主要内容,能准确筛选文中的基本信息,即准确把握文本所写人及其所做的事,概括人物的优秀品质以及他人或作者对人物有怎样的评价等。同时,能从文中人物身上所体现的人生态度、为官之德、价值取向等方面给考生以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情感教育。应该说,选文基本符合考生能力水平和考纲要求。
2.解题指津
第4小题考查对选文中加点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能力层级B。考生如果读懂了选文内容,将加点词语的意义“代入”原句之中,疏通句意,理解内容,是不难做出判断的。文言基础好的用直选法(直接判断不正确项),文言基础不扎实的用排除法(先选出正确选项排除掉),只要认真一般都能做出准确判断。A、B、D中加点词的意义都是正确的,因为“代入”后意思畅通连贯,只有C项加点词的意义“代入”后意思不通,即使不理解“济”的意义,也可凭“语感”作出判断:这是错误项。答案:C(试题答案没说明选C的理由,根据上下文句意理解,“济”应为“救助、拯救”之义)
第5小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这道小题将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要求甄别筛选出最恰当项。把句子放到原文中理解分析,③写他的廉治措施, ⑥是对韦丹功绩的评价,不属于“助民安居”。A、B、C三项全排除,答案为D。
第6小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做这道题,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读准题干,逐项对照检查”,即把每个题干表达的意思还原到原文中对照比较,看有没有遗漏或添加、夸大或缩小、无中生有、颠倒是非等错误,用排除法或直选法都可做出判断。经过比对,C项有几处与原文不符:“亡”应为“丢失”,“籍”不是“抄没”而是“登记”,“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文中无有此信息,犯“无中生有”错误。由此确定答案为C。
第7小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B。这道题考查考生的文言基本功。翻译文言句子要按照“信、达、雅”的原则,找准“翻译点”(也是得分点),准确无误地对照直译,再根据现代汉语语法习惯调整好顺序,做到通顺流畅。
第一个句子“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中有三个“翻译点”:“复”、“官为”的“为”、“畀”,其中“畀”是生僻词,学生一般不认识,但根据前后句,其意义不难把握:“给、给予”。“复”为“回复、返回”之义;两个“为”,前一个为介词“替、给”,后一个为动词“做、引申为盖”。答案是:逃亡没有回来的,官府替他们盖房子;贫穷不能盖房的,给予他们钱财。译出大意给2分,每译对一处得1分。
第二个句子“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的翻译点是:“验”、“告”、“治状”三个,“验”是“查验”“,告”是“告发”,“治状”是“治理的情状”。答案是:查验差役告发的事,都不符合实际,韦丹成功治理的情状越发显明。评卷标准同上。
这道题虽没有“新意”,但在保持平稳过渡的基础上作了恰当调整,即将文言句子翻译从原来的第II卷提到第I卷,使答题衔接更加紧凑,结构更加完整,更加符合学生的答题心理,试卷设置自然更加科学合理,可供今后命题常模建设借鉴。
(二)古代诗歌阅读分析:
1.命题点密 今年的古诗鉴赏文本,出乎一般人预料。试题命制人选诗很机智:所选诗人既不是名家,所选诗也不是“名诗”,完全“违背”了以往选名家,至少选名诗的原则,使选诗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使善于押题的师生失去押中的自信,让全体备考师生都把全部精力放到培养鉴赏能力和提高鉴赏水平上,给每个考生以真正的考试公平。这应成为今后古诗鉴赏命题的方向。
2.解题指津 诗人虽不“名”,但他“七岁能属文”,也算“神童”;“封驳不避权贵”,因“忤秦桧罢去”,为人为官也算刚正。他的“诗寓意高远,自成一家”,选做高考鉴赏文本,也在情理之中。要准确鉴赏这首诗,首先要通过注释知人论世,紧抓意象:“琴”、“棋”和情点:“怜”、“爱”、“系”等读懂这首诗,即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通过“琴”、“棋”的“直”、“方”品质来表达自己因不改变方直品格,而使自己“世愈疏”,小斋独处,只与琴棋相伴,不“系”(牵挂)国家兴旺了。很显然,诗人抒发的是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感。其次,要读出诗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对诗的内容及写法彻底明了了,就紧扣“问点”认真作答,一般都能答出精彩“答点”。
第8小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及其句子关系的能力,能力层级D。答这道题,能写出对第一联句意补充,就给1分;能指出两联间句子的承接关系,给2分;能加以分析说明,给2分。因是主观题,体现的是学生的“我”的个性阅读,所以,只要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答案: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明”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第9小题是对诗歌形象(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考查,能力层级D。对这道题,写出托物言志(这个术语很关键),就得2分;写出作者之“志”,给2分;写出抒发什么样的情怀,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参考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方正、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三)名句名篇默写分析:
1.命题点密 今年的名句名篇默写,形式虽与往年没有变化,但真正体现的是名家,也就是说要求必须背诵记住的名篇和名句一定要背诵牢记,不能有丝毫含糊。本题采用“四题任选三题”的形式,目的是给考生作答以自主选择的灵活性,让考生把自己背诵掌握准确无误的句子写出来。今年默写分增加了1分,这透露了一个新信息:对古诗词曲名句名篇的背诵积淀,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2.解题指津 本考题考查名篇名句诵记默写能力,能力层级A。该考题考查的内容均出自教科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选自初中第四册和第五册讲读课文,《庄子逍遥游》和李白《蜀道难》两篇选自高中讲读课文,教学时都反复背诵默写过,但因《逍遥游》内容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学生背诵有畏怯心理,可能相当一部分考生没有背会记熟。初中所学两篇因相隔时间较长,大多已淡忘,留下的朦胧印象也可能不能准确写出,丢分是情理中事。只有《蜀道难》大多考生记忆犹新,但由于受读音和平时读写不细心的影响,“枯”、“倚”、“砯”三字会常写错。因此,这道默写题得分率会不高。这给我们今后名句名篇背诵默写教学是一个警示。答案:(1)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 (2)枯松倒挂倚绝壁 砯崖转石万壑雷 (3)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4)左牵黄 千骑卷平冈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