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8-14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结构;
  3.结合中心语境,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能力目标
  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提高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革命先烈追求真理,为革命舍身忘死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2.领悟作者爱憎分明的坚定立场,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
重点难点
  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挖掘含蓄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设想
  1.通过预习,理解生字、新词、难句,了解主要内容。
  2.通过讲读,理清本文结构层次,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主动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挖掘含蓄语句的深层含义。
  4.通过写练,学习运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投影仪或其他方式出示下题,要求学生选择一项准确的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写道:“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 忘却了刘和珍君等勇士壮烈牺牲的情景,作者才能提笔写文章继续战斗。
  B. 作者担心人们即将忘却这笔血债,有必要写点东西为历史留下血债的确凿证据。
  C. 正是为了使人们不忘却,要记住这笔血债,要奋起反抗,不要苟且偷生,才感到有写文章记念烈士的必要。
  订正答案后导入新课:在高中语文第一册里,我们学了鲁迅先生为悼念“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的爱国青年刘和珍等用杂文手法写的记实性散文,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鲁迅先生写的同类事件同一体裁的文章(板书课题),思考:
  1.题目应该如何断句?
  2.“为了”什么?说明什么?
  3.为什么要“忘却”?
  4.为什么要“记念”?
  明确: A.“为了忘却”说明难以忘却,烈士往事历历在目,形象鲜明;B. “忘却”是为了摆脱悲哀,奋然前行;C.记叙烈士生前的举止言谈、音容笑貌,正是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让后人永不忘却。 
二、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同时解决下列问题:
  1. 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了解时代背景,弄懂生字新词,勾画难句;
  2. 读后编写各部分大意;
  3. 确定一项对标题的正确理解;
  4. 思考两个问题:
  a.本文是怎样结构材料的?
  b.作者是如何写五位烈士的?
  检查评改
  1. 解决生字新词(尽量引导学生回答)
  不屑——认为事物轻微而轻视不做或不接受。
  隐约其辞——形容说话含含糊糊,躲躲闪闪。
  仓皇失措——匆忙、紧张,害怕而不知所措。
  迁怒——受了甲的气而拿乙出气,或自己不如意时对别人生气。
  永诀——诀,辞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措词——说话或作文时选用词句。
  禁锢——束缚,强烈限制。用于落后或反动势力对进步革命活动的禁止和抑制。锢。
  被难——因灾难或重大变故而牺牲。
  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余的呼吸。意思是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
  2. 指名学生说出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点明题意,记叙和白莽的交往。
  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写冯铿)。
  第三部分,交代白莽和柔石的同时被捕。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被捕遇害的经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示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
  第五部分,抒发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表达了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一定胜利的坚定信念。
  3. 讨论确定对标题的正确理解。
  4. 启发学生提出难句,引导大家共求答案,教师订正。
  例:(1)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有《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不敢载:进步报刊的态度
  不愿载:中立报刊的态度
  不屑载:反动报刊的态度
  隐约其辞:“左联”领导的刊物的态度
  全句不仅说明了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而且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白色恐怖严重的现实。
  (2)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旧道德:旧有的,人民群众中长期形成的美好道德
  新道德:无产阶级新思想指导下的道德
  损己利人:为了别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的高尚品德,是柔石品格的本质。
  这一段议论性文字是对柔石崇高思想品德的评价和赞扬。
  (3)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和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禅。
  原来如此!……
  思考: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删去,为什么?“原来如此!……”中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感情?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
  解析:不能删。这段文字详记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表明这是集体遇难,秘密屠戮,是虐杀。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敌人强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
  “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叹号表明愤怒与抗议,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
  深层含义:反动派竞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是作者始料不及的。全段记叙、抒情、议论结合,有利于表达感情,深化主题。
  (4)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这几位遇难的青年不但是作者的朋友,更是无产阶级战士,他们的殉难与民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于是,作者由失去朋友而产生的沉痛之情,因为我们民族的损失而加重了。
  文中两次写到这句话,前后构成反复,加强了歌颂烈士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感情。
  (5)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了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形象地概括了三十年来,一切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的罪行。“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延口残喘”表明斗争的艰难。“这是怎样的世界”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全句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痛恨和顽强斗争精神。
  (6)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血的教训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统治如夜,又看到革命之路还长,斗争还很艰巨。“不如忘却”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题。作者意识到“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这就表达了对胜利的信心,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三、布置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和课文第五部分。

第二课时

一、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二、 课文分析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部分,讨论概括白莽的性格特点。
  明确:正直诚实、勤奋坦诚、坚强乐观。
  2.快速阅读第二部分,讨论:
  (1)哪些材料写出了柔石的“硬”和“迂”?(找学生复述)
  (2) 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台州宁海方孝孺这一典故?(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和“迂”)
  (3) 通过这部分记叙,作者表现了柔石哪些可贵的品格?(板书)
  单纯 忠厚 善良 质朴
  3.讨论:第三部分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这部分交代白莽、柔石同时被捕,由此过渡到记叙五人被捕,也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4. 指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第四部分,讨论:
  (1)引用高僧道悦“坐化”这一典故有什么作用?(揭露反动派滥杀无辜的罪行,批判道悦束手待毙,主张保存实力,坚持战斗。)
  (2)这部分在写法上与前三部分有何不同?(前三部分以记叙为主,这部分以议论兼抒情为主。)
  5.全班表情朗读第五部分后,讨论:
  这部分引用向秀的《思旧赋》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处境与心情跟向秀同类,借此以古喻今,抒发自己悲伤心情,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对反动派的极端愤恨。
  总结:作者全文引用了三个典故,处处围绕着对革命烈士崇高形象的歌颂,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揭露用意十分深刻。这是学习本文的难点,望同学们在阅读时认真理解。
三、布置作业
  1. 填空。
  ①本文记念的五位青年作家是:赵平复又名       ,白莽又名        ,冯铿又名         ,李伟森又名         和胡也频。
  ②“而在这三十年中”是从      年起的三十年。
  ③“夜”象征                       ,“路”象征                             ;“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这与前文的关系是       。
  2. 选择一项正确的答案填上序号。
  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①“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这里不用“悲哀”其原因是(    )
  A. 作者为战友被害而悲哀,为敌人残暴而愤怒,只用“悲哀”表达欠周。
  B. 也可用“悲哀”,但名家已用了“悲愤”,改用“悲哀”似乎难以服人。
  C. 只能用“悲愤”,只悲哀不悲愤就显不出作者的革命性了。
  ②“将悲哀摆脱”,这里不用“悲愤”,原因是(    )
  a. 既摆脱了“悲哀”,又摆脱了“悲愤”,那就不能表现鲁迅先生的革命精神了。
  b. 作者要摆脱的是悲哀,留下的是更深沉的愤怒;若改用“悲愤”,那就连愤怒也摆脱了。
  c. 其实“悲哀”和“悲愤”都摆脱了,才好轻装上阵,更好地和敌人斗争到底。
  ③“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他的哪篇作品里也表现了这种精神?答(    )
  a.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表现过这种关怀爱护革命青年的精神。
  b.在《孔乙己》中表现过这种自甘受压迫遭摧残的精神。
  c. 在《一件小事》中表现过这种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3.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本文通过对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五位革命烈士的深沉追忆,歌颂了他们的崇高品质,抒发了作者无限悲愤之情,表达了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一定胜利的坚定信念。(   )
  ②本文是一篇以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具有战斗性的杂文。(    )
  ③本课文末用省略号,说明是节选的,后面尚有未选入的段落。(    )
  ④“左联”五位烈士被害的消息,上海报界“不敢载”是指想载而怕触犯敌人的胆小鬼,“不愿载”是指明哲保身不肯得罪敌人的糊涂虫,“不屑载”是指仇视革命的小爬虫。(   )
  ⑤本文涉及的人多、事多,材料零碎,内容庞杂,作者之所以能结构成篇,感人至深,在于他引用了三个典故,突出了中心。(    )

第三课时

一、检查订正前课作业:抽查学生背诵《惯于长夜过春时》,有表情朗读第五部分。
二、提问讨论:
  1. 本文涉及的人多、事多,内容庞杂,材料零碎,可为什么又显得结构谨严呢?
  2. 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3. 除了写作上的技巧外,还有什么原因使这篇文章如此感人?
三、总结讲解:
  本文用杂文笔法,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抒情,调动了多种表达手法,因而成为一篇情文并茂的记实性散文。它之所以感人至深,原因有(结合课文适当举例。):
  1. 有感而发。作者压在心中的悲愤已整整两年了,写出来气贯长虹。
  2. 详略得当,主次勾连,浑然一体。
  3. 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密完整,内容深刻细致。
  4. 语言朴实,深刻、含蓄,抒情激越,议论精当。
四、作文训练
  题目:对这件事应该引起重视
  要求:(1)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介绍班内或校内一件小事;(2)必须写你亲眼见或耳闻的事,不可胡编乱造;(3)500字左右,课内完成。
  请2—3位同学读自己的作文,大家评议,教师小结。
五、课外选读:鲁迅的《南腔北调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阅读练习及答案
统编版《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5
《为了忘却的记念》学案2
《为了忘却的记念》学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说课稿
《为了忘却的记念》ppt说课课件
《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步练习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原文全文阅读
《为了忘却的记念》ppt课件3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4
沪教版《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3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2
《为了忘却的记念》ppt课件2
《为了忘却的记念》ppt课件1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5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