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名师点拨
【学习目标】
1.认识人生生不息的特点,珍惜现时,把青春奉献给时代。
2.学习本文语势充沛、方法多样的特点。
3.深入思考,质疑问难。
【学习障碍】
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2.人是什么?
3.文章中比较含蓄的语句理解。
4.对引文的理解。
【学习策略】
一、思路梳理
文章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列举中外名人对“人是什么”的阐述,指出他们一致的见解是“生无所息”。
第二部分:论述构成人生的三个部分,鼓励青年应珍惜时间,献身振兴中华的伟业。
第一部分可分为五层:
(1)第一层(从“人是什么”至“是能为我们欣然接受的”),引述爱因斯坦的话,得到“人是什么”的质朴见解。
三段引言,逐渐使人明确地了解了爱因斯坦关于人生的思索:“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段话使人明白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是社会产物,他的一生应是为社会服务的。
(2)第二层(从“不同的人”至“读者,这就是人哪”),阐述不同的人对人生的不同理解。
这一层阐述了两种对立的看法:一种是悲观的,列举了雨果和加缪关于人生是在服死刑或苦役的观点;一种是积极的,引述歌德的话,表明只有忙碌的一生才是令人感到幸运的。
(3)第三层(从“回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至“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列举哲学家康德的事例及其言行,表明他对人生的观点,即“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4)第四层(从“爱因斯坦逝世前不久”至“即接近斯宾诺莎的上帝——自然”),引述爱因斯坦的话并依此考证他的生平事迹,指出他的一生是忙碌而充实的。
(5)第五层(从“歌德、康德和爱因斯坦”至“写在我们的旗帜上”),总结西方哲学家对“人是什么”的见解,得出东西方一致的观点:人生是生无所息的。
第二部分层次清晰,可分为四层:
(1)第一层(从“我想”至“它的比重应该占百分之九十五”),概述人生是由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三部分构成的。
(2)第二层(从“人生思幼日”至“在人性中是多么根深蒂固”),论证说明对往事的追忆是人性中根深蒂固的。
(3)第三层(从“至于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至“你永远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论述对未来憧憬的重要意义。
(4)第四层(从“再让我们来谈谈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至结尾),论述把握现时的重要性,鼓励青年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二、语言品味法
语文课本品味语言是最重要的,只要把全文的带有哲理性的语言搞清楚,也就真正理解了课文。
1.“一个人很难知道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当然也就不应当以此去打扰别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爱因斯坦所说的“意义”,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义”,是一个很深邃的概念。这种意义是“一个人很难知道”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只有科学才能揭示人生的意义,科学发展到今天,尽管已经大大推进了人类的认识,但是远远谈不上穷尽了对事物的认识;另一方面,一个人掌握人类认识的成果又是极其有限的。因此,“一个人很难知道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
这里所说的“打扰”,也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扰”。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既然谁都很难知道,你非要别人回答这个问题,就是为难别人,就是“打扰别人”了。
2.“苦和甜”不是主观的感觉和感受吗?为什么说“来自外界”?
“来自”说的是来源。苦和甜的来源是在外界。有苦的东西和甜的东西,才能引起人们苦和甜的感觉和体验。
3.“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一段话中,爱因斯坦究竟认为“人是什么”呢?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爱因斯坦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完全为社会所支配。
4.雨果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用我们的话来说,人都是要死的,生命或长或短,都是暂时的。雨果是在悲叹生命的短暂。
5.“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这“另一种调子”是什么样的?
加缪论及西西弗斯,情调是悲观的,无可奈何的;歌德论及西西弗斯,却是为自己能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而感到满意、自豪。
6.“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便是死亡。“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样一种状态就等于死亡。“达到了(绝对)满意”,就是自满,停顿下来不再前进,什么事也不想做了,“一切动机都已停止了”。正面的意思就是,一件事做好了,就要再干一件事,“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7.“圆明园的秋天里的春天”是什么意思?
圆明园是废墟,所以把它的春天,说成“秋天里的春天”,这个“秋天”并非自然的季节,而指废墟的景观。
8.怎样理解“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
这就是说,人类和个人的本质都是由其历史决定的。拿个人来说,他为什么是这样的,要看他的历史,一个30岁的人,是30年的历史决定他现在成为这样一个人,今天的中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某一国家的今天,也是某一国家历史发展的结果。今天的人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
9.为什么说“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为什么说“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
这里所说的“本质”,应该从“现实性”“物质性”上来理解,往事已逝,其现实性、物质性已经消失,回忆中的世界,虽然过去存在过,但是现在并不存在,是虚幻的,所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举个例子来说,鲁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的情景,写作之时,不也是一场“白日梦”吗?这样的回忆不也是寄托着一种愿望,不也是这种愿望的实现吗?
10.为什么说对未来怀有希望“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
青年时代生命力旺盛,对未来充满希望,一个人到了垂死的时候,就没有未来,没有希望,可见对未来怀有希望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同是老人,有的不怀什么希望,有的还是充满希望,表明他们的生命力有很大差别。
11.毕加索的话与前文引用的康德的话很相近,为什么不放在前面?
引用毕加索的话是要证明“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这一处论述,与前文遥相呼应,揭示歌德、康德、爱因斯坦等等劳碌一生的人的心理动机。他们之所以把不断工作看作是人生的意义,他们之所以以苦为乐,乃是因为他们内心充满希望,他们在不断的追求中有真正的幸福和满足。作者之所以从追忆、把握、憧憬的角度论述“人是什么”,就是要进一步从心理上,从思想动机上揭示人的本质。
12.为什么说“‘现时’的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在物理学中不可能出现?
在物理学中,时间不断推移,“现时”的任何一个瞬间马上就成为“过去”了,可以说无所谓“现时”。人们把眼前一段时间称为“现在”,只是人们的一种观念,所以说这种“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
13.作者把现时看成1,对未来的憧憬看成是0,是为了说明什么?
要说明只有把握现时,努力工作,才能实现理想。理想越是远大,工作越是努力,数值越是巨大。这是要说明憧憬未来与把握现时要紧紧结合起来,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努力工作。
14.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因为追忆往事可以给人以智慧,可以使人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可以照亮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憧憬未来、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才有不竭的动力,牢牢地把握现时,一旦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15.为什么说“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
把握不了现时,蹉跎岁月,那么一切都等于0,即使怀有希望,也只是肥皂泡。
16.作者为什么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
往事——现时——未来,是生命的进行曲。人是有思维的,追忆往事、憧憬未来,是生命思考的两个方面,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思考,决定着怎样把握现时。所以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可以从生命的过程上去阐明问题,可以从想和做的结合上阐明问题,可以把前人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阐述得更加深入,可以结合时代的要求阐明我们应该怎样憧憬未来,把握现时,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三、列表提要法
把文中重要的人物精要提取,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如文章前一部分内容,采用列表形式,进行比较,则一目了然。
|
|
回 答
|
评 论
|
|
爱因斯坦
|
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
|
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欣然接受。/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息。/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明。
|
|
雨 果
|
生命是短暂的。
|
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义色彩。
|
|
歌 德
|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
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
|
康 德
|
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
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
|
|
孔 子
|
生无所息。
|
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
|
四、提要钩玄法
把文章中有关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类整理,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试把本文中有关“追忆、憧憬、惜今”的内容加以整理。
[追忆往事]
※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
※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
※串起记忆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是为了借助于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人;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有利于瞻望未来。回忆就是个人的历史意识活动。
※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它们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弗洛伊德说,夜梦是愿望的满足;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
[憧憬未来]
※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上天赐给人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
※没有希望的人,就是绝望的人,就是死气沉沉、没有生气的人。人一天也不能没有希望。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
※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
※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地追求,是追求的过程。充满希望的旅行(过程),要比到达目的地好。
※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
※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人啊,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把握现时]
※伟大志向造就伟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为必要的前提。
※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否则,就会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
※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
五、归纳概括法
对文章进行归纳概括,也是一种能力,一种方法。下面是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题,试举例分析说明之。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话说知音
林 非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阵阵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
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往外冒,浑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总是蹦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声响。于是苦心孤诣的恩师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东海,整日整夜在沙滩上踯躅。狂风吹肿了眼睛,暴雨淋湿了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黯淡和凄凉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险些儿溺死在奔腾和呼啸的海浪中。那铺天盖地怒吼着的波涛,茫茫无际蔓延着的天涯,扶摇直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鹏鸟,霍地使他开启了紧闭的心窍,琴声突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冽而又浩瀚,刚劲而又缠绵,悲切而又欢乐。我似乎瞧见他无法遏止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终存留在人们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1.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2.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3.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散文选择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已深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的传说进行评说,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
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邂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
C.“我似乎瞧见他……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
D.最后一段以“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应,又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
E.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形象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解析及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从文章第二段中可以找到这样的文字:“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据此,不难概括作答。
答案: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
2.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文章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故事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第五段表达了作者关于知音的观点态度,揭示主题,知音传说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正是文章前两部分内容的概括。
答案:①神往和渴求知音,已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②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
3.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要“唐突地劝慰他”,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观点态度,集中在全文最后一段;第三、四段中也有互为印证的文字“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结合最后一段,即可确定答案。
答案:①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新知音。②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4.解析: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能力,包括对全文内容、主题理解,结构、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B项中“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不正确,由全文最后一段可知全文主题是知音越多越好,艺术追求应坚持不懈。C项中“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是妄加揣测,无中生有。D项中“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不正确。第一段引出话题,最后一段揭示全文主旨。故进一步阐释的说法不当。
答案:AE
【研究性学习】
一、资料
生查子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这是一首描写别情的诗作。
弥漫在春山上的雾霭欲去不去,淡蓝色的天幕上疏星似隐若现,显得那么渺小。残月的余晖照着离别的人儿,惜别的晨光中落下晶莹的泪珠。离别在即,相思、依恋之情已说了很多,但仍觉不够,还有没说的话,回过头来又嘱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后两句为不朽名句,它一反传统上的哀怨感伤情调,以真诚纯洁的感情表示对爱情的执著和坚贞,写了别情中的期望,带有浓重的理想化爱情的色彩。这里的“绿罗裙”代指闺中女子,又由绿罗裙想到萋萋芳草,并将芳草人格化,使其成为情人的象征,以对芳草的爱恋表示对爱情的痴心。构思巧妙,只此十字,足以表现出离别之人的一往情深,痴心不改了。
二、类文选读
幸福的潮涨
尤尔根·许勒著 佚名 译
关于“为什么人类会感到幸福”的问题,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哈伊·克斯塞特曾进行过一次调查。他发现,那种我们在瞬间所感觉到的幸福,就像涨潮一样。
好几千个参加测试的人写下了自己所经历的“幸福之潮”洋溢全身的时刻。他们写下了那个时间、自己当时在做什么、周边环境状况等等。统计的结果令人目瞪口呆:幸福竟然是人们执行一项重大任务时无意中产生的负效应!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个任务是与职业紧密相关的。根据米哈伊的调查,人类在工作期间经历的幸福之潮最多。然而矛盾的是,人们对工作的看法并不是如此。当被问及工作时是否感到幸福时,大多数人都回答说,工作所带来的快乐很小。可事实上,根据那些问卷上最精确的答案所评估出来的结果,与此完全相反。
就这一点而言,似乎弗洛伊德的“药方”颇令人信服:在回答如何能获得幸福时,他对病人开的药方是“爱”——尤其是爱工作。
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在工作中错失了幸福,于是便努力在业余时间得到它。由此形成了巨大的休闲产业,其目的在于愉快地填充我们的空闲时间。结果,人们不仅没有变得活跃起来,反而花了许多时间去观看别人的活动:不是自己锻炼身体,而是坐在荧屏前观看比赛;不是自己去演奏乐器,而是听别人的唱片磁带;不是自己创作艺术品,而是去博物馆看画展。
为了让自己经历冒险、爱情以及种种不寻常的事情,我们平均每周花几十个小时看电影电视、看那些高薪演员如何演绎故事(就好像自己也亲身经历了似的)。这些活动当然可以打发时间,然而这只是一种苍白的替代物,无法给我们带来“幸福之潮”。真正的幸福只能通过我们的主动出击才能获得。
【同步达纲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人到中年,多半就是这样考虑的。18岁的青年,大概只有憧憬;80岁的老人,多半只剩回忆;至于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往往就来回摆动在憧憬和回忆之间。但是,不管是谁,对眼前现时的把握,都应该是重点;作为整体的第二个组成部分,作为中间环节,它的比重应该占百分之九十五。
“人生思幼日。”谁没有童梦重温的经历?那放学回家,进屋叫一声“妈”的少年时光;那圆明园的秋天里的春天,林间小道上的幽会和散步,穿过茫茫的夜色,情人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
在一些触景生情的场合,往事历历,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心理冲动,就像春天来了,种子破土发芽不可抗拒一样。
1.“憧憬”与“回忆”意味着什么?
2.为什么说“对眼前现时的把握,都应该是重点”?
3.“记忆是人性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怎么理解?
二、阅读下文,完成4~6题。
18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兼文学家莱辛说过,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这是爱因斯坦最喜欢引用的一句格言,他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从中得到力量,得到慰藉。
的确,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地追求,是追求的过程。充满希望的旅行(过程),要比到达目的地好。
我以为,这是支配人类一切活动的一条最根本的心理学原理。
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毕加索也是这样一位大艺术家。他在60岁学习版画,70岁学陶工,他那永不衰竭的追求艺术美的热情令人叹服。他说:“永远不会有这么一天……可以说‘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明天是星期天’。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4.“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怎么理解?
5.请你用概括的话说出“这条最根本的心理学原理”。
6.为什么“永远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憧憬”意味着希望,“回忆”意味着珍惜与慰藉。
2.因为把握现时是根本,人不能光沉浸在憧憬与回忆中,应当把握现实,勇于奋斗、拼搏。
3.记忆是一种自然的产物,一种本能,一种冲动,但同时也是一种慰藉,一种依恋,一种前进的动力。
二、4.追求过程的幸福与满足更重要。
5.充满希望的旅行(过程),要比到达目的地好。
6.“结束”,不应是追求真理的语言,而应是又一工作的开始。
|